北京时间11月9日上午,2016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在美国加州圣何塞举行。中国科学家王贻芳作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另有两名华人科学家傅亮、祁晓亮获得“物理学新视野奖”。
领军人物>>
他是南京大学校友曾师从丁肇中
领军人物>>
王贻芳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被丁肇中教授选中,赴其领导的l3实验深造。1992年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工作。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南大物理学院教授祁鸣告诉记者,自己是上世纪70年代南大物理系的学生,而王贻芳则是1984年从南大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而后师从丁肇中先生。“我比他大了11岁,所以当时在读大学时并不认识。但他2000年回国,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后,率先带领团队做中微子的实验,我们接触的机会就多了,他是个严谨认真刻苦用功的科学家。”
祁鸣教授说,王贻芳是国内中微子项目的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他是做科学的人,为人很好,很低调。”他说王贻芳给他的感觉是,作为一个项目领导人,是非常好相处的。“他回国前,我们国内是没有中微子项目的。他2000年回国后,就提出建议,国家支持来做,从大亚湾一期项目,到现在二期,还有江门中微子实验站,都是他一手创建的,他是领军人物。”
研究成果>>
或将为第三代通讯工具提供理论基础
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科学家做的实验也和“中微子”有关。那么,它究竟有多神秘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陈申见今年10月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微子是非常小的粒子,没有结构,肉眼根本看不见。但宇宙世界中中微子其实非常多,只是人感觉不到。南大物理学院祁鸣教授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初,王贻芳教授就带领团队从实验中进行探测。“南大从2006年开始先后参加大亚湾一期项目,至今已有九年多时间。”祁鸣教授说,前年,国家又投入20亿元成立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南大也组成了六七人的团队参与其中。他表示,目前科学家只知道中微子有质量,但质量究竟是多少还不知道。如果我们 能突破,知道质量是多少,那可能未来就有希望拿诺贝尔奖。”
祁鸣教授称,中微子的研究非常有用。“它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三代的通讯工具,替换目前人们打手机用的传输工具——微波。”他说,微波传输实际上有很多限制。
“微波在宇宙空间损耗很大,也不能穿过地球。我们现在打国际长途,是通过在地球表面建立微波通讯站来传递信号。而中微子则可以从地球这面直接打到另一面去,穿过整个地球,而不会衰竭。”他说,如果人类在中微子研究中取得进一步突破,未来或将给通讯带来很大好处。此外,他还表示,通过中微子的研究,科学家还可以探究“包括宇宙起源,宇宙大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