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主办单位 行业资讯 学术研究 行业专家 会议展览 科技前沿 联系我们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合作交流
 
联系我们  
科技创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F
邮编:100190
电话:010-86486409
传真:010-86486409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死亡率高达50%~90%的埃博拉病毒已导致非洲国家逾千人死亡。由于当前尚未找到病毒确切来源,也未研制出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给世界各国防控埃博拉疫情带来极大难度。
 
面对突如其来的埃博拉病毒,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专家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面目,并且指出抗毒血清疗法可能对治疗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有效。
 
抗毒血清疗法或有效
 
面对“超级病毒”埃博拉肆意吞噬人类生命的现实,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介绍,埃博拉病毒虽然凶狠,但逃不出传染病病毒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和麻疹、白喉等众多传染病家族成员一样,入侵人体后,先霸占淋巴细胞,再攻占肝、脾两大脏器,最终彻底破坏各个脏器功能,摧毁免疫系统。
 
陈菊梅指出,抗毒血清疗法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其原理是将恢复期患者或动物已被免疫的抗毒血清注射到相应疾病的患者身上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疗法最早应用于1890年,当时德国军医贝林首次用羊的康复血清成功治愈了一名生命垂危的白喉患儿,为人类征服白喉传染病迈出了重要一步。贝林也因此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因救治北京市首批输入SARS患者,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不幸被SARS病毒感染,注射康复患者血清20天后,他的身体恢复健康。
 
作为抗毒血清疗法的实践者,姜素椿说:“传染病恢复期患者体内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系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不仅能产生抗体,还能生成一部分记忆细胞。它们会随着人体内环境的体液循环到达血液,存在于血清中,这种血清就是‘抗毒血清’。将其打入同病种传染病患者体内后,抗毒血清能发挥‘雷达’的作用,识别病毒并不断分裂,随后产生大量抗体,最终彻底消灭病毒。”
 
陈菊梅、姜素椿都建议:由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治愈率非常低,所以医务人员可以从感染埃博拉病毒并且康复的马、羊等动物身上提取康复血清,输注入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体内,可能对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有一定效果。但治疗时必须计算好静脉注射用量,要做过敏试验,并且警惕有血清病发生。
 
隔离与防护是关键
 
鉴于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专家建议,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只要控制疫情到位,埃博拉病毒并非不可防、不可控。
 
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专家咨询小组成员、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指出,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当病人出现脱水时,需要利用含有电解质的液体实施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重症病人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为便于控制病毒传播,怀疑或者确认患有该病的病人应当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并由采取了感染控制严格防护措施的卫生工作者对其施治。”302医院感染性疾病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说。
 
此外,从非洲回来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检疫,有过疾病接触史的人员要实施隔离观察,以控制传染源。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当然,各级医疗机构要提前进行培训,做好防护演练。医护人员充分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遇到可疑病例要高度防护,尤其是收治疑似病例的,更要严格做好防护,包括病房的设施、医疗条件、个人防护等。
 
同时,专家还提醒,民众也要提高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当前无特殊情况尽量不要去疫区活动,如果必须前往,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不接触病人,重要的是要减少与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触,包括不要拾取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也不要处理动物生肉。
 
据了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专家建议,尽管埃博拉病毒目前在我国尚无确诊病例,但作为一种流行性出血热,仍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建议国家增加对出血热和出血性疾病的科研立项,加紧研制预防性疫苗。
 
相关阅读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被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由此得名。
 
埃博拉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潜伏期的传染风险小。一旦发病,发展十分迅速,患者会出现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据统计,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含有1万至100万个埃博拉病毒,哪怕是咳嗽喷出的一点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此外,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有一定可能性,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或结膜等感染,也可通过气溶胶和性接触传播。
 
对埃博拉病毒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可通过基因扩增和病毒培养来确诊,用基因扩增技术可以检测出患者血液中的埃博拉特异性片段,通过病毒培养就可以分离培养出患者血液中埃博拉病毒。
 
该病毒确诊还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抗埃博拉病毒lgM抗体(发病后2~9日出现,可持续1~6个月时间)、抗埃博拉病毒lgG,同时,检测血液或体液中埃博拉病毒RNA和血清埃博拉病毒抗原,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  录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二)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 
    (三)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四)大力加强民生科技 
    (五)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六、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一)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二)强化前沿技术研究 
    七、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二)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 
    (三)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 
    八、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二)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四)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九、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一)大幅提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 
    (三)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 
    (五)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二)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 
    (三)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四)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五)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强化科技政策落实和制定,优化全社会创新环境 
    (一)落实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规 
    (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三)持续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六)加强和改进基层科技工作 
    十二、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 
    (三)加强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 
    (四)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附录:重要指标和名词解释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制定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科技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顺利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

    ——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实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初显跨越发展态势,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水稻、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量子通讯、铁基超导、载人深潜、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科技研发活动的产出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3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7%,授权量年均增长31%;国际科学论文总量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数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

    ——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2010年达到698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255万人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新建156个,总数达到33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114个,总数达到387个。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发展至575个。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建设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有力促进了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在支撑重点产业振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作出积极贡献,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在抗震救灾、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2010年达7.6万亿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3906亿元的规模。

    ——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教育规划相继出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明显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和科研诚信建设得到重视,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十二五”时期,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科技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引发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适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加速突破,将推动世界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生物医药、海洋开发、空间观测、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将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就业取向,而且将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和国民财富获取方式的重大变革。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部署,竞相争夺科技创新人才,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国民收入稳步增加,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的趋势,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和动力亟待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相对缺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政策落实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着力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以下基本要求:

    ——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向传统产业的转移和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应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使科技进步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把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作为战略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自由探索,持续增加科技积累,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强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推进自主创新。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2%。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

    ——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产业技术创新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8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科技创新更加惠及民生。社会公益领域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发展,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的创新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建设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机构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有效落实,全社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专栏:“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

2015

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75

2.2

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人年)

33

43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位次)

8

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7

3.3

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件/百人年)

10

12

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3906

800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13

18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

3.27

5

    (三)战略部署

    今后五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十一五”全面启动实施基础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性跨越。

    ——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

    ——围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切实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前瞻部署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实施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化重点战略高技术领域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布局。

    ——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60个左右科学家工作室、300个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围绕产业链的系统部署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同时,结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需求,充实调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性基础产品为重点,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国产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SOC)和网络化软件,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电子器件产品保障体系。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重点进行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32-22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90-65纳米特色工艺,开展22-14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65-45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0%和20%,开拓国际市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后续演进为主线,完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和产业化,开展LTE演进(LTE-Advanced)和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重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协同发展,重型、超重型装备与精细装备统筹部署,打造完整产业链。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10%。研制40种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

    5.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以寻找大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田技术服务和非常规天然气战略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研究,攻克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增产等13项重大技术,研制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11项重大设备,建成8项示范工程,使老油田水驱采收率提高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驱采收率提高5%,勘探开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突破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搭建技术平台,提升核电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AP1000)核电站建设项目,全面掌握AP1000核电关键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自主完成内陆厂址标准设计。完成中国的装机容量为14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CAP1400)标准体系设计并建设示范电站,2015年底具备倒送电和主控室部分投运条件。完成高温气冷堆关键技术研究,2013年前后示范电站建成并试运行。加强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安全技术支撑和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科研攻关,保障核电安全。

    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重点流域,重点攻克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技术、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不同水源水质的净化技术、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遥感监测等关键成套技术300项以上。重点研发监控预警设备、饮用水水质净化及输配管网检漏设备等80套以上,关键材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在太湖、辽河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示范,示范流域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V类,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重大新药创制

    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要,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针对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到2015年,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11.组织实施大型飞机等其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的步伐。

    1.节能环保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专栏:节能环保产业技术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加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创新,建设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实现更大规模应用。2015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突破地下煤气化、煤低温催化气化甲烷化、中温催化气化、高温高压甲烷化、煤制烯烃等化工品、第三代煤催化制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整机等核心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进行多联产工程示范,进一步推进煤气化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技术,开发燃煤电站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封存技术及污染物控制技术,有序建设煤制燃料升级示范工程。

蓝天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机动车污染物、室内空气等净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大气监测先进技术与仪器研发,积极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引导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废物资源化。重点突破无害化、稳定化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附加值再生资源产品、大型垃圾焚烧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垃圾综合处理及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有效利用废旧金属、废旧机电与电子产品、大宗包装与纺织产品、大宗工业废物、生活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附加值高的废弃物。开展工程示范,建设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产业化基地,提升产业化水平。

    2.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专栏: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型显示。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维和全息等三维显示的节目源、发射、传输、接收、显示等集成技术;研发有机发光显示的发光材料、薄膜晶体管阵列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电子纸和场致发射等前沿显示技术研究进程。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形成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超千亿,促进我国显示产业升级转型。

国家宽带网。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3.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生物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医疗设备、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先进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专栏:生物产业技术

生物医药。重点突破药物创制、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及规模化制备、疾病早期诊断等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获得4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产品,获得关键专利700~800项,形成关键生产工艺及相关标准100项,建设抗体、疫苗、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医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30~40个,培育10个龙头企业。

生物医用材料。重点突破生物活性特殊涂层、生物因子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饰、生物材料降解及生物因子缓控释、生物材料微纳米制备、生物医用材料及器械的优化设计和评测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骨及口腔植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技术促进联盟 联系方式: 电 话:010-86486409 邮 箱:kecuhui001@126.com
技术支持:七色互联  京ICP备11048805号-1